#65:双路径学习、风险与恐惧

内容简介

本期我分享了双路径学习的方法及感受(从实践与理论两个角度同步推进),并引出积极承担风险的必要。但是对于实际承担风险与随之而来的恐惧,进一步进行了原因分析,它可以被归纳为包含评议者数量与实践经验问题,最后我就实践与理论的关系做了进一步总结。

正文

双路径

今天我想聊聊关于风险的话题,原因在于一方面我最近开始更多的在公司中承担包含产品设计相关的,还有运营相关的工作,相当于在公司的工作当中,有了更多的责任,但干得不好的话当然也会承担更多的风险。

另一方面,我依旧保持着同一话题下的双路径学习的思路,我的双路径的学习方式是指,对于一个话题比如“工具产品”,我会很实际的去查相关的竞品是如何做的,他们有什么样的产品功能以及为了解决什么样的用户问题,去翻看他们的产品功能发布文档以及手册,这是一条自下而上的思考路径。

另一条路径是,我会阅读同一个话题下的但非常理论化的信息,可能相差非常远,但是但凡有一些关系,比如亚里士多德关于逻辑和三段论的著作《工具论》,再到弗朗西斯·培根的《新工具论》开始拒绝纯粹的先验演绎作为自然哲学中发现真理的手段,开始经验论的、实验方法的工作方式,或者是笛卡尔的《谈谈方法》中对感官的怀疑。

这一条路径可以说是比较理论化的,是从所谓思维工具这个维度的,对于工具产品的思考。它们通常和狭义意义上的工具设计相差得比较远,但又有很多时候能够意识到许多思考的相通之处。

过程中,我开始开始辨别出这两条路径下,都有些论述是有价值的,而有些不是。而这些缺乏价值的关于某一问题的论述,通常是作者缺乏对于这件事情的的真实体验,或者用塔勒布在《风险共担》里面的核心观点,有些人的观点和讲述由于讲述者他没有参与到这件事情当中,没有真实的承担风险从而让人感觉缺乏实感,观念复杂而难以使用。

那么我想顺着双路径的话题认知方法,以及风险这个概念为核心开始讨论。

积极承担风险

第一个是积极承担风险,让我用承担风险的视角带来看我们日常的工作和实践,可以被看成是对于承担风险多少的取舍。或者这样说,我们想要做一件事情或者不做一件事情,想要升职或者去到另一个公司,其实都是对于风险的选择。

一个人期望在公司中升职,其实是等价于期望承担更多的风险,因为给公司带来的回报,以及个人能够获得的回报,以及个人承担的风险通常来说是等价的,这在《管理的常识》这本书中有很明确的论述,并且在现实世界是实际这样运作的。

一个人期望跳槽去一个更加清闲的公司,能够达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等价于期望为自己和公司承担更少的风险,或者说公司的运作不会因为这个人的工作的优劣有非常大的波动,那么权责利相对等的情况下,这个人通常会需要接受更少的报酬。

一个人选择自己创业办一个品牌,或者拿自己的大笔资金进入投资市场,这都是期望承担更多的风险,虽然创办一个品牌的的难度很大,其实更需要让人警惕的是创办一个品牌或者拿自己的资金进入股市去猜测涨跌,都是非常容易失败的事情,它的风险很大但是有可能能够获得极高的回报,所以这通常是提升自身风险承担的行为。

那么通过承担风险的角度来看,我们其实都在不断地提升自己承担风险的能力,无论是通过经济独立也好,获得更高的个人技能或者更稳固的社会交往,都是让自己在力所能力的范围内承担更多的风险,通常来说这也是必要的,因为这样做,才能让自己有可能得到这份风险所对等的收益的机会。

但很多人会在路程中停下来,有的时候是岗位产生了限制,部分职能性部门在整个公司运作的过程当中天然的承担更少的风险,从而对应岗位的人在组织中承担更少的风险,从而有更低的报酬,从而更容易被替代。

有的时候是个人对自己产生的限制,风险厌恶是难以克服的,因为承担更多的风险需要一个人不仅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用以训练负荷对应岗位的能力,并长期处于高度紧张当中,或者用自己的资产进行投资创业,风险所对等的不确定性,都会让人望而却步。

风险与恐惧

那让我们进一步讨论对于风险承担的问题,风险承担是必要的,但是它与恐惧总是同步出现,承担风险必然意味着可能失败,而我们当然恐惧失败。同时,各人的风险偏好也是有差异的,不能让所有人都承担很多风险, 那么整个环境都会存在大量的投机气氛,但应对风险与恐惧,依旧有一些方法。

在塔勒布的《非对称风险》中,他激烈地抨击了学院研究,以及各类的不参与实际工作却在做理论研究的人,我与一些在读博士的朋友聊天,通常大部分人都处于比较焦虑恐惧的状态,这内在其实与上面提到的风险承担与恐惧非常相关。

第一个问题在于自己的工作所对应的评议人数量。以我在做的产品为例,在之前我在做C端售卖型产品的时候,设计方案能够直接反应在大量用户使用的转化率上,而在做B端工具型产品的时候,用户的付费与使用数据,也能直接反应在产品上,这期间我是通过我的产品与用户对话,用户用脚或者钱投票对产品表示认可或不认可,这里的两个特点是产出物与评议者的路径是短的,评议者是多的。所谓公开市场是一个足够广阔的,价值可以直接反应的体系。

而其他的被发明出来的体系都是脆弱的,无论是公司中的职能性部门,通常是通过上级的印象进行评定,还是学术共同体中,价值认定通常是学术评定委员会那少数几个人所谓同行认可。当市场或者说评议人数量不够多的时候,它的评定很多时候都会非常失真。而以风险的视角在于,暴露于更少的评议人的参与者承担着更少的风险,因为他们参与的不是一个真实商品交换市场,但他们的代价是承担更多的恐惧,对于未知结果的恐惧,恐惧于自己发明的一些价值体系和说辞在这个体系里面是否有用。想想大公司中职能性部门对于自己价值的解释和包装就不难看出了。

第二个问题在于没有真正承担风险的人的话不可信。这不是一个非常需要论证的逻辑,当看一个人的著作和论述的时候,首先我们应该关注这个人是否真正参与过相关的事情,是否拿到过相关的,被多数人评议所认证的成绩,最好是被市场所证明的成绩。

真正通过承担风险所带来的感受,与纯粹理论演绎的概念是完全不一样的,而且它通常还需要是经历过时间筛选的作品,必须是实践过的人所产出的结果,他们通常不会很多,这意味着很多的内容通常不值得读,因为没有实践过的人的理念无法指导实践,这既能消除信息焦虑的恐惧,也能提升我们的抗风险能力。

实践与理论

这让我回到了我最初的问题,通过双路径我会看很多实践的记录,也会看很多通过演绎的理论,但通过风险的视角回来,我开始能够把一些实践记录中,实践得不好的作者剔除出去,也会把演绎理论中,空想的概念剔除出去。

从风险和恐惧的角度来讲,有了实践与理论的经历,最好的情况下在我们可控的情况下,自己不出局的情况下,积极地承担风险。

承担风险的收益是能够直接的,直接从开放市场中获得反馈,让我避免玩一些奇怪的,评价标准不明确的游戏。

参考

  • 《非对称风险》塔勒布
  • 《工具论》亚里士多德
  • 《新工具论》弗朗西斯·培根
  • 《谈谈方法》笛卡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