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为什么恩格尔巴特值得被反复阅读

内容简介

本期我从Douglas Engelbart的《增强人类智力 – 一个概念框架》展开,讨论工具设计与增强人类智力的关系,即工具用以提升人处理问题与决策的能力。再详细介绍了增强系统的组成与作用:语言、工具、方法论和训练。最后借马克思·韦伯《以学术为业》演讲的观点对于母题的重要作用,以及母题落地的实际问题进行回应。

正文

工具增强人类智力

最近我的注意力继续关注到工具产品设计的问题,原因一方面还是我一直在做工具产品相关的工作,另外当我不断地向互联网更早期查询相关的资料,越发现工具产品的设计与更大更重要的话题相关,今天我想讨论的就是这个看起来更大、更重要的问题 – 增强人类智力的话题。

通过工具增强人类智力的概念被郑重的提出来是由Douglas Engelbart,他在1962年发表的《增强人类智力 – 一个概念框架》这篇愿景和研究议程中提到。由于我在查询建筑信息模型相关的概念的时候查询到这篇文章,我开始好奇我们熟悉的计算机、软件和增强人类智力有什么关系。

恩格尔巴特这样阐述他的愿景,这个愿景来自于他在1950年前后阅读了Vannevar Bush对他的启发:他将把职业生涯的重点放在让世界变得更美好,而为了达成这个目标通常需要有组织的努力,尤其需要为人类的集体智慧有所贡献,而提升人类的集体智慧可以大幅提升人类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在他当时冷战背景下),他还推测计算机可以成为大幅提高这种能力的工具。

这让我想起了汪丁丁教授在讲授行为金融学的课程时,大量的篇幅在讲述人类智慧问题,提到了同样的观点:集体创造性和峰值人群直接影响到了我们身边最重要的问题的解决。我在第41期的播客《从行为社会科学基本问题看去》有详细的阐述。

这里的还有的内含假设是:人类的智力效率可以通过类似工程建设的方法重新设计,改变影响它的各方面因素从而使整体整体改善。这和行为金融学对于集体智力的研究遥相呼应。

而恩格尔巴特给长久以前我关注的这个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而令我更吃惊的是,这个解决办法已经长久的在我们身边发生。我们习以为常的计算设备的出现竟然产生于恩格尔巴特如此深刻的思考。

增强系统

我想进一步展开关于工具与人类智力的关系。恩格尔巴特在他的《增强人类智力 – 一个概念框架》中提到我们之所以关注增强集体智力,原因是为了提升个人处理复杂问题情况的能力,更好的理解力从而能够得出对于复杂问题的解决办法。

这和博弈论的产生同样非常类似,工具的产生为应对复杂问题服务,而我们处理问题的能力的提升是非常复杂的。一方面我们依赖工具系统:也就是纸笔、电话、会议等工具;同时我们依赖人类系统:技术、方法、语言、组织、实践、技能等等。恩格尔巴特把他们统称为增强系统。

在《概念框架》文章中,它进一步抽象了增强系统为四个方面,分别是工具、语言、方法论和训练。而一个人或一个集体的智力的提升,或者说处理复杂问题能力的提升,主要取决于以上四个方面的提升,我想展开讲讲这四个方面如何理解:

语言:语言除了是我们日常交流的语言,它最重要的作用就是符号化的工具,而符号和符号结构的使用,可以大大提升我们的沟通交流效率,以及理解能力。

工具:而工具通常是快速处理符号与信息的工具,无论是上面提到的纸笔、电话和会议工具,还是我们日常使用的计算机,在互联网早期的想象中,包括恩格尔巴特发明的NLS系统,都把知识管理类的工具作为首要想象,信息能够以网状组织,用双向链接互相勾连,我们当前有许多知识库工具在为之努力,比如我常用的Notion和Marginnote

方法论:方法论是典型的人类系统,恩格尔巴特这样阐述,举例于他后期提到的引导式方法,或者产品设计MVP方法。方法论的作用在于我们不需要产生成堆的循环论证、列表和计算。我们要么是在检查我已经构建的东西的有效性,要么是在纠正或扩展结构。换句话说,我的理解力的增⻓似乎是确定而稳定的, 直到我成功或放弃的那一刻。这是方法论的最重要价值。

训练:而训练的价值在于,上面的三类增强系统,互相之间可以彼此增强,而反复的训练能够提升我们处理问题的能力,比如我们使用计算工具组织语言,内含着许多方法论的体系,持续的训练显然的会比只使用线性笔记的人有更强的信息处理效率。

母题的意义

到这里,我想谈谈我的感受,我非常的感动,因为互联网先驱们的立意是从人类整体智力、处理复杂问题的角度去思考。恩格尔巴特在他25岁的时候意识到他的职业规划是为了加速这个进程服务,并且在不同的时间节点交付了许多对以后有重要影响的东西,包含1968年的《所有演示之母》的演讲。

我们总是最先盯着眼前的问题以解决,但当解决了眼前的问题之后会发现,这个问题即便解决之后好像并不能给这样一类重要的问题以肯定的回应:“比如我应该长久的专注于哪个领域,自身的母题是什么。”

这也是恩格尔巴特给予我感动的点,我相信他在实现他1962年愿景的后数十年,都会面临许多细小的,实际的问题,但是他1950年的立意,到1962年的宣言,都给予了他在面临实现过程中细节问题,沮丧和失落的时候一个非常坚定的支持。

这或许就是对于个人来说母题的意义,在全面看一些我认为认可的人著作的时候,我都能看到类似的母题特征。德鲁克始终都在关注如何通过科学管理方法为知识工作者和组织提供参考,恩格尔巴特关注如果通过工具设计提升集体智力,Bret Victor关注如何设计更合理的工具从而提升协作,Dynamicland就是他坚持的尝试。

恩格尔巴特的母题指导了他许多落地的发明,如鼠标、协作、图形用户界面和NLS系统等等,包括一系列方法论。

落地的困难

谈到母题总是令人激动的,因为好像下一刻这个目标就实现了,我相信许多人去重读《增强人类智力 – 一个概念框架》的时候也会有同样激动的感受,但最后我想谈谈实际的问题,落地的、会把手弄脏的,没有那么理想化的问题。

马克思韦伯在《以学术为业》的演讲中就细节的阐述了一个人以学术为业,实际会面临的问题,他没有讲为真理服务,为终极问题服务,就像我们今天使用恩格尔巴特的学术遗产时,不会总是与增强人类智力联系起来一样。一方面它在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另外就是高远的立意与艰难复杂的过程总是同时存在的。

韦伯提到,每一个学术的课题,都意味着会被超越,会过时,每一个愿意献身学术的人都必须接受这个现实;同时,学术不负责回答终极的问题,学术的研究目标都是具体的,无法回答终极问题;而且它包含着大量专业化工作,实验和日常。

但韦伯的说明很好地中和了恩格尔巴特所产生的影响,因为高远目标母题的产生有它独特的意义,韦伯这样阐述:这迫使一个人理解自己的事业,迫使一个人,至少能帮助这个人,说明所作所为的意义。这不是小事一桩,对于纯粹的个人生活来说,也很重要。

我想到这里,我要分享的已经讲完了,恩格尔巴特的宣言和工作是令人感动的,韦伯的告诫也有极大的价值,我想引用韦伯在《以学术为业》的结束语来结束:我们要从中汲取教训:只凭思慕与盼望,讲一事无成,我们应该做些别的:做我们的工作,解决“当务之急” — 做人方面的和事业方面的。如果每个人都找到了操控他的生命之弦的不可抗拒的力量,这其实是质朴而简单的。

参考:

  • Doug Engelbart’s landmark report Augmenting Human Intellect: A Conceptual Framework(1962)
  • The Mother of All Demos, presented by Douglas Engelbart (1968)
  • Vannevar Bush
  • Dynamicland – Bret Victor
  • 汪丁丁 – 《行为金融学讲义》
  • 设计乘数 # 41:从行为社会科学基本问题看去
  • 马克思韦伯 《以学术为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