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在本期分享两个对于工具产品设计的思考:行业下行是工具产品的机会,原因在于行业人员精简之后,对于效率、质量与降低交易成本的需求。以及工具产品的设计通常会有三层框架:工具基础能力、协作与开放。行业有周期,或者它就是最后一个窗口,但对于更好工具的诉求始终存在。
正文
行业下行是工具产品的机会
在讨论工具产品之前我想先讨论一个问题,行业下行是工具产品的机会吗?或者说是什么原因让人们想要转变现在的工作方式,转而使用工具。
单纯的去想人使用更好的工具的动机,通常来说是为了追求更高的效率,能够更快的处理文件报表,或更快的出具符合要求的图纸。但如果把各种商业条件加入进来,这个问题会变得更加复杂一些。
在第60期我已经讨论过,我们始终需要更好的工具,原因在于从个人到组织,单位时间递增的更具有经济价值,那么组织和企业会要求更高效的工具,普通的个人可能微信就行,时间越具有经济价值的人,会更倾向于使用Todolist、日历、笔记等软件提升个人效率。
考虑到一定的宏观经济因素,行业下行的内在意涵是行业的整体经济体量增速放缓,而人力、资源成本已经增长到一定的阶段,那么企业经营者面对收益下降,成本提升的状态就会优先考虑控制成本,精简人员是第一步,这也是我们正在经历的。
但行业的下行并不代表行业直接不行了,通常人们会过度反应,实际情况是行业会长期位置在一个体量稳定状态,而前一个阶段人员的减少并不会带来事情的减少,而这个时候从业者和管理者都会呼唤更效率的工具,来应付单人超额的工作量。
另一方面,行业下行会带来产出物更高质量的诉求,这个质量的诉求同样来自同行竞争,由于增速下降,在行业内脆弱的企业会率先离场,而还在场内的企业会争夺有限的资源,而更高质量的交付物就成了有效的竞争筹码,这个时候也会呼唤更高质量的工具。
同时,整个行业会寻求具有更高协作能力的工具,更高的协作能力会降低交易摩擦,具备协作能力的工具实际解决的是沟通效率的问题,更低的交易摩擦意味着各方都能在存量的经济剩余中分得更多。
所以总的来说,行业下行反而会让从业者呼唤更效率的,产出质量更高的,协作能力能好的工具。无论是前些年的建筑设计行业从CAD切换到BIM,还是近些年的体验设计从Sketch切换到Figma,都有着类似的内在推动力。
工具产品的三层框架
通过调研,我会发现工具产品的设计与发展总是遵从着三层框架,办公协作、设计软件都是如此。这个框架分别是工具、协作、与平台生态。
首先是基础的工具能力,从Figma对Sketch的替代就能看到,它首先需要具备在Web端使用的体验设计软件的基础功能,对画板、图形的编辑等等。而观察BIM软件如Revit,ArchiCAD也是一样,它首先要具备建筑设计基础的图元设计能力,来满足用户的基本工具类诉求。
而协作是形成工具产品差异的重点环节。可惜的是,由于工具应用场景的关系,仅仅具有真实协作场景的工具才适合做工具,这样让大多数的给个人使用的工具产品停留在了独立工具使用的阶段。很多的笔记、Todo、日历工具也在尝试着寻找协作办公的场景,这是一个很好的趋势。它们的目的也是连接更多方面,会给更多方带来价值,降低多方交易成本。
Figma做到了实时反馈的协同,不同的设计师能够实时看到其他人的工作台,实时的评论并且通知其他人。还有设计系统的协同,组件搭建之后团队中的成员能够随时更新和调用,还有设计研发协同,研发能够及时查看设计稿并导出代码,以及能够在云端统一进行文件管理。
而Autodesk也在2015年推出了BIM360,用以解决在建筑设计与施工场景的多团队多公司权限问题,文档与版本管理不一致,提资不高效以及跨模型冲突不直观的问题。
再往后一层,则是这些工具都在非常早期开放了部分接口用以支持开发者社区为工具产品共同创作。
工具、协作与平台生态组成了工具产品设计的三层框架,而能够看到的是,除了少数面向用户的工具跨过了第一步和第二步,大多数行业在使用的工具也只是一个更好用的锤子。通常来说,工具的工具能力值得被再做一遍,这里得益于算法对于行业的理解和决策能力。而协作同样需要更多的产品设计者深入到行业当中进行了解和改变。
最后我想总结一下,行业下行,工具上行。行业有周期,或者它就是最后一个窗口,但对于更好工具的诉求始终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