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在本期我对工具产品设计展开讨论,首先我从伊万·伊里奇对工具的认知出发,回到计算机与互联网早期,看看他们如何认知工具。并引入“满足特定需求的工具”和“促进自我实现的辅助性工具”的两个概念,并指出工具发展领域可能已经出现的失衡——或许我们不得不走出去,去到不了解的领域,但是戴森的经历又激发我们,工具产品设计或许并没有那么难。
正文
任何领域都需要工具
在这一期我想再谈谈关于工具的产品设计,因为这是一个非常值得讨论的话题,它和设计、创造新的东西相关,就像苹果的专业设备将自己定位于生产力设备一样。另一方面,我也认为工具的产品设计将会是下一个阶段产品经理、体验设计师可以重点关注的方向,就像五十年前现代计算机起源时一样。
我时常会看一些对于早期计算机与互联网的文章,因为当新的工具出现的时候,通常它都非常的昂贵,或者它出现的本身就是为了解决具体的问题,当这个工具比如计算机被不断使用之后,设计者发现它可以用以做更多事情,甚至基于它设计新的工具。
伊万·伊里奇(Ivan Illich)对工具就展开过讨论,那个时候人们还会对什么是好的工具设计展开讨论,就像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中讨论媒介对人的影响一样。伊里奇和很多早期关注计算机与互联网的人一样,也会讨论工具对人的操纵性或者异化。
他提到:“一个‘友好的’社会根本,不是完全没有操纵性机构和令人上瘾的商品和服务,而是在那些创造特定需求的工具和那些促进自我实现的辅助性工具之间取得平衡。”
这是一个简单好懂的概念,工具的中立会被用于做很多事情,以计算设备与互联网为例,我们其实已经创造了非常多的广义上的工具来解决问题。电商、短视频都可以被称为满足特定需求的工具,而这些工具由于推荐算法的加入变得不再是中性的。
伊里奇在《陶然自得的工具》(Tools for Conviviality)中讨论什么是友好的工具?他提到,工具促进了友好性,使其能够被任何人轻松地使用,根据需要经常或很少使用,以实现用户选择的目的。
那么友好的工具应该是中性的,他说固定电话是完美的工具,因为任何有硬币的人都可以用它来说想说的话。
而我想补充的是,并不仅是我们需要更多像电话这样的工具,而是有些工具的发展已经超出了它的中立属性,而有些工具的发展还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并且非常有机会。
推荐算法让电商、短视频不再中性,这就像媒介总不是中性一样,差异化的需求被算法不断命中,它的确是易于使用的,但是用户使用的多少已经很大程度地影响了用户自己选择的能力,并且它通常缺乏创造性。
可以这样理解,在计算机早期,工具是最直接的需求,类似微软的办公软件都是为了解决更多办公效率的问题产生。但互联网所带来的网络效应让另一种工具更具有商业价值,从发展的速率来看,消费互联网的产品与传统意义上的效率工具产品的发展已经差异很大了。
但就像我上一期播客提到的一样,技术的窗口期是短暂的,由互联网所带来的效率提升首先会在最有经济价值的消费互联网中率先发挥能力,但是由于信息传递的滞后特征,现在继续投入时间和精力去优化这部分的工具产品是不经济的。
那么什么是更经济的做法呢?詹姆士·戴森的思考对我很有启发,他设计戴森的产品除了对审美的坚持,同时多次提到他对精益工程的坚持:即资源投入越来越少,性能越来越好。
互联网的增长产品经理的方法论当然有类似的想法:通过算法和实验优化功能,智能UI或精准推荐也好,得到超出人工配置活动的效率,资源投入越来越少,效益越来越好。
从既有场景中寻找机会
但我们通常会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寻找机会,衣食住行的需求被精益的方法反复尝试和优化,因为这样的经历是大多数人最有实感的,而这些有实感的机会被优化之后,在现存场景中的,存在于具体生产性行业与场景的机会更值得关注。
1978年,博雷曼斯在《友好的工具参考指南》中提到了在20世纪70年代很多合适的技术的想法:粮食自给自足、环保住宅建设、新能源等等。但当时的工具主要还是在通信领域。
三十多年过去之后,我们在通信领域的工作已经更加完善,但很多领域的工具还处于非常早期阶段。举个我正在做的建筑设计领域的例子:
上个世纪末,计算机辅助设计恰好也与消费互联网同时出现,但二十年过去后建筑设计师的工作状态依旧没有太大的变化,设计师依旧像搭积木一样进行设计,计算机进行参数化的辅助,那么我当然会思考更好的工具是怎样的?具体的思考我会在后续的播客中讨论,首先我想回来关于领域的问题
戴森会给我们一些激励,他并没有因为是设计师出身而给自己设限只能做外观的设计,因为他在创业的时候发现,看似专业的知识并不是有那么高的门槛,只要愿意花时间了解,就能形成对专家的祛魅。
对他来说,气旋分离器是一个典型的工程技术问题,而经过几年的了解,他完全成为了专家,并且经过几千次的实验最终完成了戴森的初期设计。了解他的经历就像是回到了18世纪发明家的时代。
的确,我们所处的阶段,一个人在封闭的空间中做类似发明的工作已经很难有产出,但是发现需求、以自己的需求而设计的阶段也已经过去了,不是场景不存在了,而是设计师可以想见的在未来会面临很多自己甚至没有想过会了解的行业。
这和我在上一期播客聊到的,在未来我们继续设计工具,我们不得不选择困难的难理解的那条路类似。它的确可能是困难的,陌生的,但是好在它可能不会像想象的那么难,就像戴森做过的那样。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工具产品设计?
最后我想讨论一下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工具产品设计的问题。
伊凡·伊里奇认为固定电话是完美的工具,因为它工具的中立性,这在他所处的时代是成立的,媒介与工具都被看成应该完全中立于人存在,并能给人提供效率上的提升。
戴森的产品设计我看到了精益工程的思维在里面,资源投入越来越少,性能越来越好,同时他隐含在字里行间的,好的工具应该是美的。
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工具产品设计?是能够激发人的创造力的吗?还是别的什么样子,是我持续关注的话题
- 为什么固定电话是完美的工具
- 万维网的诞生:互联网的口述历史
- 《理解媒介》麦克卢汉
- 《发明:詹姆斯·戴森创造之旅》
- 《友好的工具参考指南》 博雷曼斯
- 配乐:Destiny 2 Original Soundtrack – Track 11 – Journey (featuring Kronos Quart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