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互联网行业的时间窗口的结束不可避免,科技创新的时间窗口通常是窄的。本期我从商业史的视角出发,论证改善生产力的程序需求始终存在。从三类需求出发展开讨论:已经被满足难以进入、交易成本导致尚未形成、困难而复杂的问题。提出我们始终需要更好的工具,个人不得不选择做困难而重要的事情。
正文
到创业公司也有半年的时间了,除了日常的工作和挑战与之前非常不一样,这段时间也让我对创新创业有了很多新的认识,想和大家分享。
首先先是别人的故事,近期有一个互联网圈的前辈开始了自己的创业,这件事情对我有些触动,他也是在互联网大厂有好几段经历,但是创业的目标是一款日常消费品而不是互联网产品。
很多的故事告诉我们,互联网产品设计那一套方法论在已经存在很多年的行业通常来说不一定那么适用,一方面在很多行业有已经形成的,需要去主动适应的生产规则。另一方面,互联网产品的那套增长、网络效应等故事,仅部分能发挥作用。
但消费品的创业也应当是一个深思熟虑且理性的选择。这给我的感受是,有很多在互联网行业的朋友也开始接受正在改变的现实,高速增长的互联网企业在后面的时间中更难见到,职业发展的预期需要进行调整。
但是我不想重复关于互联网后期或者内卷的陈词滥调,虽然看起来互联网和科技的发展是我们这一代人所共同经历的群体事件,可是我相信类似的问题在过往的历史,尤其是商业历史中应该重复地发生或,那那一代人是如何应对的?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人,在那段好像看起来黑暗,增长放缓的时间里,又在做什么,以为后续的周期提供基础?带着这个问题,我开始在德鲁克的文本中寻找答案。
科技创新的时间窗口通常很窄
首先是我发现的第一个结论,科技创新的时间窗口通常就是很窄的。如果把消费互联网看做一个持续二十年的基于科技的创新,让很多从业者从中收益,希望打造能够影响很多人的产品,那么以此能够类比的还有很多行业。
在十九世纪中叶,铁路作为当时的新兴行业就经历了这样的阶段,十年中大量的从业者,并造就了很多创业公司,而这个时间窗口也在英国仅存在了10年。德鲁克的引用会给到读者一个全行业的图景,同样的在电气设备、电话、企业、化工和家电行业,都经历过类似的时间窗口,我们可以把消费互联网过去的发展当做类似的窗口之一。
但是窗口结束之后就是淘汰的时期,资金开始更少地进入,存量的竞争让头部效应更加集中,因为头部能够投入更加与收益不匹配的资金,提供更好的服务,创业公司很难再超越,或者竞争让利润变为零。在当下,有的朋友会从一个电商巨头跳到另外一个,从事的事情与之前差不太多,价值感会较弱,也是窗口期结束的表征之一。
改善生产力的程序需求始终存在
所以我没有在过往的商业史中找到,我和我大量的朋友所从事的行业还能持续的向过去二十年一样增长的有效例证,各个行业的窗口期就是很窄的,科技创新的时间窗口尤其如此,行业与个人薪资,新的企业发展的速率都会大概率放缓,且不再需要饱和式的需要大量从业者。
但是我找到了另外一个视角能够让我们认识这个问题,让过去的经历和能力持续得以发挥的思路,而不是仓促的开始看自己不了解的行业,投资一个不了解的线下门店,或者在对行业知识不了解时,进行品牌创业或者证券投机。这都是主动将自己的认知和积累抛弃的非理性行为。
这部分的认知是,改善生产力的程序需求始终存在。在做互联网产品时,我们的落脚点都是用户需求,但其实用户需求也并不一定是终点。从一个更大的图景,用户是产品设计的落脚点,但是从程序需要来看,人们需要更快的建房子、更快的沟通、更快的商品交易与更低的交易费用,甚至更快乐的娱乐体验。这其中的生产力改善需求始终存在。
张五常在《科学说需求》的第一卷就以大量的篇幅讨论交易成本,如果说我们的交谈总是对好和坏的同语反复,那么我们的经济活动可能非常多都可以落脚在交易成本。在一项经济活动或程序当中,总是由一些待完成的工作,替换这些薄弱环节,用新的机制和工具去替换这些薄弱环节,那么就能够对这个程序或者行业进行改善。互联网是工具箱里可用的工具但不是唯一的工具。
想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说需求始终存在也是陈词滥调,但是很多情况是要么这个需求过小不值得做,要么这个需求过大、困难过高而无法完成,并不能指引我们具体工作。我想进一步去讨论这几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程序改善的动机始终存在,但是尚未发生。就比如对于大量的企业来说,更好的员工、绩效管理,生产管理,甚至对于个人来说,一个更好的日程管理、关系管理软件,都可以很大程度的提升这个个体的效率,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会使用。
这里的核心问题在于交易成本与人力单价,很多互联网从业者的业余项目通常是Todolist、番茄钟、日历或笔记与记账软件,但是它们通常很难盈利与坚持,即便是企业,也很少能够采购好用的生产力工具。原因在于即便是存在这样的环节需要提升,但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的单位时间成本还没有高到不可接受,使用低效率工具所产生的损耗是可接受的。个人场景又比企业场景的时间成本更低,所以个人的效率工具的设计尤其困难。
所以在不适当的时机场景做这类工具极难成功,因为工作还是应该面向市场的,市场在这个时间点还在孕育,除非是价值交付是极低的成本且替换成本也很低,否则难以达成功效。
第二种情况是有些需求始终存在,但是困难过大以至于无法完成。看过比尔·盖茨的纪录片的人可能知道,他过去十年投入大量精力的在第三世界国家的便池、气候问题与核能。但这些问题好像比再创办一个微软还要困难。
如何降低第三世界国家的婴儿死亡率呢?德鲁克在书中提到,用追溯的方法进行解释,它是由旧科技(公共健康护理、将厕所建造于水源下游、疫苗接种、在窗户上安装纱窗)与新技术(抗生素和DDT等杀虫剂)的融合促成的。
这类通常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需求但是非常困难的问题。也很难给焦虑的互联网从业者以指引。
我们始终需要更好的工具
改善生产力的程序需求始终存在,但我们目所能及的地方,好像要么需求已经被满足难以进入,或者这些环节的交易成本还没有高到需要生产力工具改善,或者有些问题又是过于复杂和困难的问题,那么我们还能做什么呢?又有什么是应该注意的,我尝试继续深入这个看起来悲观都问题。
我的推论是我们不得不去解决困难的问题。
第一种情况,如果上面对于需求都分析成立,已经被满足的很好的需求再进入的门槛过高,这是先发入场的人建立的优势,也符合经济规律或形成了自然垄断,在窗口期关闭时再进入是不理智的。
对于第二类交易成本还没有高到需要生产力工具改善的需求,我抱有非常乐观的态度,我相信所有的企业和个人都需要不断的提升效率,从现在很多的企业都开始使用不同的SaaS工具,个人开始用更好用的效率软件就能看出来,个人和企业的效率需求始终存在,我们始终需要更好的工具,只是它受制于时间与交易成本,坚持和品牌打造尤其关键,因为它的替代成本也是较高的
而如果要说把某件事情当成自己的事业,我想我们不得不开始进入困难的领域和行业。如从事电商的人深入到物流效率提升,或我当前正在做的建筑设计领域效率提升一样,通常来说,许多问题的困难和解决第三世界国家的婴儿死亡率问题一样复杂。
不得不做困难的事情
但这是不得不做的选择,原因是因为小的创意绝不可能解决困难的问题,深入了解行业业务问题成为必须,跨领域工作越来越困难。
首先小的创意绝不可能解决困难的问题,德鲁克在书中提到,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发明”就已经逐渐变成了“研究”,成为一种系统化的、有目的的活动。想一个点子就解决一个大问题已经不再可能,而必须是一个系统性创业活动,这里发挥互联网常用的精益相关的方法论可能是有效的。
而同时深入了解行业与业务问题成为必须。需求现在往往藏在某个行业的不同生产链条的某个环节中,这些痛点的声音相对于消费互联网的声音微乎其微,没有背景知识也很难理解,或者有人尝试解决过但没有结果,也正是这个原因,行业专业知识的要求越高,跨领域的工作也会越来越困难。
更重要的是,无论是了解行业痛点,用户需求和满足需求的设计,都需要大量的辛苦而枯燥的工作,十分需要坚持且反馈链路变得更长。这要求持续解决这类问题的人不仅需要做好风险管理,还需要系统性的进行审视和放弃。
但总结下来,好摘的果子、具有网络效应快速增长的需求已经被满足的还不错,交易成本相关的程序改善需求需要等待,选择为剩下困难的事情而准备,即便只是为这些困难问题的前提准备,但依旧是大多数困惑的互联网从业者相对稳妥的选择。
至于仓促的开始看自己不了解的行业,投资一个不了解的线下门店,或者在对行业知识不了解时,进行品牌创业或者证券投机,反而是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方向,但它的胜率很低。
经典的理论值得被不断重复
以上的推论其实也是对自己的自问自答,趁着这些机会,我有机会去重新思考张五常的《科学说需求》,德鲁克的言论,还有回顾过往的行业领域事件。
上面的推论并不复杂,关于需求、交易成本以及对困难事情的选择,甚至过于显而易见,但是我也是想借这个重新思考与数理的机会提醒自己,去关注显而易见但正确的事情,经典的理论值得被不断重复。
参考
- 张五常《科学说需求》
- 纪录片《成为比尔:走近比尔·盖茨》
- 德鲁克《创新与企业家精神》
- 配乐:Destiny 2 Original Soundtrack – Track 04 – ED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