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期我继续从自己换工作的经历出发,从企业生命周期的视角去分析不同公司差异的原因,讨论了变化与问题的永恒性问题,不同阶段公司背后的能力特质,企业成长过程中会面临的问题。并在最后引出了企业所必然面临的归宿即死亡,以及它能给我们个人的启示。
正文
认识问题存在的永恒性
换工作就是一个很大的变化,带来了很多压力和怀疑
生活就是变化,我们不应该通过减少变化来减少问题。能够存活下来的物种,是最能够适应变化的。这在我从大公司到小的公司,感受尤其强烈。而变化会带来压力,这也是无法逃开的
而应对问题永恒的方法,不是拒绝改变,而是预测问题和管理变化。我们会期待用形式和具有规律性的行动来应对问题,但是我们都知道它不能管用,就像原地转圈祈求下雨的上古巫术一样。
但冲突、破坏和变化,并不会带来毁灭,它反而意味着发展。两个人争吵之后和好,有了更多的了解,并抛弃了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它是动力而不是阻力。
作者说,我之所以会得感冒,既不是因为风也不是因为雪。而是因为我的身体太弱了,经不起变化。所以什么样的身体是健康的?当然是能够很好的应对变化的身体,这也是我看到的对于健康最好的定义。
成长意味着能处理更大更复杂的问题
我能看到的是在大的公司,小的公司,我都不想成为的人,尤其是年龄已经不年轻,评级也到了好像还可以,但是从内心是不认可的。因为我知道我到了那样的状态,无法处理大的复杂的问题,这不仅在工作上,也在生活上
不同阶段的公司所需要的特质是不一样的
PAEI,最先需要的是E,是创业激情,是对于市场抱有的信念和承诺,它是一个公司诞生最先需要的东西。这里可以类比的是,并不是执行能力P,或者行政管理能力A,这也是为什么能力很强的人没有创业,有的时候创业也会失败的原因。而大多数公司在创业期就死亡,也是创始人失去了当初的承诺
而这样的承诺也就是作品,海德格尔在《林中路》中就发问,是什么让一个人成为艺术家?他的回答是作品,所以只有有创作作品冲动的人,会成为艺术家或创业者,这一个阶段的诉求是非常情感性的。
而再往后的阶段,执行能力P需要占据上风,再往后是A,也就是行政管理能力,用以应对更大的组织结构和业务,再往后,是整合能力。
而公司有成长自然就回有衰退,创业精神的减少、执行能力的减少,只有行政管理能力还在发挥作用时,这样的公司就处于贵族期或官僚期。
不同的公司所散发出来的特质,是由于其所处的生命周期不一样,而背后是这4类公司能力的此消彼长,类比到《创新者的窘境》,用公司的生命周期,结合技术的迭代周期,会在商业研究中更有说服力
企业成长阶段所带来的洋洋得意。
有些公司会从婴儿期成长起来,这些创始人为自己所取得的成功洋洋得意之余,他们开始想要做更多更大的事,公司的日常经营已远远不能满足他们,他们开始对社区团体、政治、健康、旅游,以及其他与他们先前取得的成功没有丝毫关系的事情感兴趣,甚至是痴迷。
管理一家复杂公司的种种烦琐细节感到厌倦和沮丧,他们开始渴望孕育期和婴儿期的那种兴奋感,那个时候,每件事都是新的,而且做起来又是那么容易。
去观察自己,在人生的前几十年,我们也或多或少会有这样的成长,但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是真的对一件事情产生了兴趣,还是像一个从婴儿期成长起来的公司一样,兴趣产生于自己觉得能胜任更多事情的洋洋得意,还是对于深入到某件事情的厌倦,因为边际成长就是递减的,但那是重要的。
建议一个人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看到一个周期的变换
在股市经常有人聊,说每8-10年会有一个牛熊的周期,而评价一个基金经理是否好,有一个经常被人提及的讲述方式就是这个基金经理经历了几次牛熊。
在我没有阅读这本书,并且从蚂蚁跳槽到创业公司之前,是没有企业生命周期切实体验的。但有了比较和感受之后,我明显能够感受到这两家企业处于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而能够看到这些不同阶段的不同表征,会让一个人以一个很短的时间内看到一个生物从新到老的横截面。
这种认识是非常难得的,因为对于很多人来说,一方面不会刻意观察企业的差异是由于其所处的生命周期所带来的。另一方面,很多人由于种种原因,会呆在类似生命周期阶段的企业,这也很难给人带来比较性的认识。
而由陈嘉映老师《感知·理知·自我认知》中所讲的一样,我们的认识通常很难用拆解一个概念获得,而需要上下文,不同生命周期公司的体感和比较,就是认识的上下文。
分开考虑短期诉求和长期诉求
公司永远、永远、永远不要从结构上将下述职能合并到一起:营销与销售,生产与工程,财务与会计,人才发展和人事管理。对衰退阶段的公司来说,这种做法有造成致命问题的风险。
我们很多时候都纠结,都是由于我们一并在考虑了短期诉求和长期诉求
创造和孕育是必要的
对于壮年期的公司来说,不仅它的目标明确,执行效率高,流程规范,而且能够很好的整合这些事情。同时更加重要的是,它还能在其中孕育出新的公司,那些具有创业精神的人能够整合资源,在内部成功创业,对于企业来说,这是新的创造和孕育,而对于一个壮年期的个人来说,它正处于高产的时期,而高质量产出的正是作品。同时,在孕育新的公司的时候,这个公司必然承受风险,所以光有创造力是不够的的,想要把握未来,就必须要冒险
创业精神从哪里来?
创业精神不是凭空而来,而来自于感知与理知。作者举了一个人走在路上很热,想吃冰淇淋但买不到,后来决定在这条街上开一家冰淇淋店。他意识到自己所处的位置以及自身感受。他察觉到自己很热,察觉到自己的味蕾想要品尝美食,察觉到这种美食就是冰淇淋,察觉到整条街都没有冰淇淋店。这里与陈嘉映老师的《感知·理知·自我认知》尤其贴切。我认识到了创业精神从感知、理知以及同理心而来
不必浪漫化、美化创业
开办一家公司意味着你要把自己的个人生活放在一边了,从表面上来看是因为开办公司的事情的确是太多了,从作品和孕育的角度来讲,公司作为由创始人孕育的孩子,和抚养一个真实的孩子一样,需要大量的精力,所以不必浪漫化、美化创业
一家企业总会走向死亡,就像人一样
前面我提到了我觉得再一个较短的时间,能看到一个企业从出生到死亡,是很有价值的。因为我们无法切身的体会到死亡,自己的生长到死亡的时间周期无法变化,而切身的观察一个动物,或者一个像企业这样的存在,是可以有类比感受的。
初期的企业会深入到顾客当中去了解需求,去深入访谈,为自己的产品不足感到焦虑,而作者说,衰退期公司对顾客的关注,恐怕仅体现在张贴在公司大楼入口处精致的海报上,当然海报上还有所有高管的签字。对于许多衰退期的公司来说,那也意味着关注顾客时代的结束。这样的结束也是灵活性的下降,随着灵活性的下降,公司变得老成起来。尽管它依然是结果导向的,且组织有序,但已经不像以前那样积极进取了。
但我还意识到的是,而那个深入顾客的公司也会走向结束,时间或长或短,这是由于PAEI这几类企业素质决定的,他们随着时间的推移总是走出类似都规律。而这个公司走向死亡,会有新的公司起来,没有什么公司可以基业长青。
人所经历的过程也是一样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事业、金钱和资产的重要性下降,家庭(包括小家庭和大家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
更直接一点地,作者这样说,当你年轻的时候,你会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豪情满怀地想要改造世界。而当你衰老时,你会保存精力,关心的不是如何去改造世界,而是如何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来。它既残酷由真实,海德格尔在《存在于时间》中说只有感受死亡之后才能应对恐惧与畏的问题,企业生命周期与人的生命周期,这又是一次呼应。
参考
- 《企业生命周期》伊查克·爱迪斯
- 《理知·感知·自我认知》陈嘉映
- 《存在与时间》海德格尔
- 配乐:Elden Ring OST – Legend of The 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