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期我从近期的感触出发,集中讨论“恐惧与畏”的话题,首先回顾了海德格尔的此在的沉沦状态,发现其中包含浅尝辄止与恐惧的情绪,并将恐惧与畏做了更深比较,从而对畏的克服做了初步回应。
正文
近期的生活变化很大,面对新的工作,新的人和新的环境,难免会有一些不适应的地方,上一期的播客如果是我的心理变化的记录,那么这一期,我会试图讨论最近生活所同时指向的问题,就是恐惧或者说畏。
浅尝辄止的状态与恐惧
我们日常大多数的负面情绪,焦虑、彷徨和失望,大多都可以指向非常类似的问题,就是恐惧。在克里希那穆提所经历的时代,也就是上个世纪,战争和宗教的盲信,大多都来自于人们恐惧他国的超越,或者自己生活意义的丧失。那发动战争和迷信宗教,就成为了面对恐惧的选择。
带着这个问题,我开始试图检索和勾连讨论过类似话题的人,这一期主要我将引用的就是克里希那穆提、海德格尔和维特根斯坦。
首先我想对此在日常沉沦状态的再次讨论。在通常对于海德格尔的讨论里面,人们总是喜欢谈论海德格尔对于沉沦于日常的,沉沦于烦心的日常世界的状态。
闲谈,好奇和两可,带着恐惧这个话题,我又读出了两层意味:浅尝辄止的状态和人们对于真正了解的恐惧。
闲谈,是此在也就是发问的人,对世界、他人和他本身的理解,这样的人试图了解,但是流于表面,所以他的状态是闲谈而不是论理。
好奇,是人对于各种事情有泛泛的了解,别人谈论什么就了解什么,但没有找到最重要的东西,所以他的状态是好奇而不是坚持。
两可,是人处于犹豫不决,进退两难的状态,所以他的状态是两可而不是探究。
区别于克里希那穆提的时代,这样的浅尝辄止的状态虽然不像战争与宗教的盲信,但它依旧广泛存在并且和克里希那穆提所提到的表现,具有某种非常类似的原因:他们都是人由于恐惧所作出的决定。发问的人之所以停留在闲谈、好奇和两可的沉沦状态,在于人恐惧面对真实,这让我开始有了第一层勾连。
回到现实生活,闲谈、好奇和两可的状态,正是我们日常负面情绪大多数的来源,我们恐惧发表自己经过思考的观点而落于闲谈,恐惧无法获得他人的承认,而落于两可的状态。但对于意义和本真追寻的浅尝辄止,这样的焦虑情绪总会再次找到我们自己。
从恐惧到畏
海德格尔所谓的常人状态,就是对于意义的无意识状态:此在消散在常人中,消散于所操劳的世界中,此在在面临一些问题的时候,选择逃避,所以隐于常人。
克里希那穆提大多提到的是恐惧,他提到面临这样的恐惧,不应该转向宗教,而应该专向冥想,对这类情绪更多的关注从而进行克服。而经过一段时间的冥想练习,我发现有很多的情绪的确能够被觉察并自然消解,但好像一个更大的恐惧总是存在,我决定依旧转向对智性的追求,这个时候我看到了海德格尔对于“畏”的讨论。
海德格尔非常精准的区别了恐惧和畏,畏和一般的恐惧或焦虑都区别在于,一般的恐惧能够找到具体的恐惧事物,当人能够意识和觉察的时候,就很能自然的找到应对的方法,这也是克里希那穆提的方法的确明智的地方。
我们若能够意识到我们恐惧无法获得他人的承认,那么对于他人承认的妄念自然就容易消解;如果我们意识到我们恐惧无法享受富足或者奢侈的生活,那么这种念头其实不难消除,这也就是冥想的确有它功用的部分。
但是海德格尔所讨论的“畏”,并不针对某种可见的,可感受的具体的事物,因为畏的定义就是,畏惧在世本身。是针对一切存在的畏惧和害怕。一般的恐惧与焦虑,能够通过意识和消除恐惧源头解决,但是畏无法通过消除源头解决,因为人所畏的是一切存在。
我开始发问,人为什么会畏一切存在呢?我想通过自身感受和海德格尔的论述去分别阐述。一方面自身感受上,通过冥想与意识到恐惧,然后对于恐惧的消除,它永远难以穷尽,烦恼总是层出不穷,悉达多也是意识到冥想的修炼的局限性之后告别这样的修行的。而另一方面,海德格尔阐述在于人通过不断发问,一定会进入所谓意义丧失的状态,即无家可归的状态。
我对此感同身受,多期播客之后,我感觉对我而言重要的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即何为良好生活的问题这个最重要的问题已经无需再做过多的阐述。但理性的认知到日常生活的距离依旧很长,同时“畏”这样一个感受的乌云越来越大,对于恐惧的意识的敏锐也无法降低对于畏这样一个特殊情绪感受的克服。
畏不仅是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的晦涩语句中存在的概念,它对于许多追问的此在而言真实存在。在读维特根斯坦传的时候,他也多次提到类似的概念,更不用说维特根斯坦长期的负面情绪。我甚至开始认为,畏的问题比何为良好生活的问题更加重要,维特根斯坦就在他的手稿中这样讨论:我认为真正重要的是应中止关于伦理学的无效谈论 ——如知识是否存在,价值是否存在,“善”能否被定义等等。
对于畏的克服
最后要讨论的是对于畏的克服,恐惧能够通过消除恐惧之物解决,但前面已经讨论过,畏无法通过这种方式消除,海德格尔说畏可以通过逃避,也就是沉沦于常人消除,也就是让追问的人回到常人的状态。但我想这应该是最后才要选择的路。
海德格尔最后提到的解法,我不想过多的做讨论,因为它对我来说还只是概念,没有任何切身的理解与实践。但想说的是,他提到的解法的确与克里希那穆提提到的非常相似。最后的解法一定是个人性的感受,无法被替代的感受。
海德格尔说死亡与本真状态,克里希那穆提说对小事、对快乐、对一切事情死去。我想他们讨论的是同一件事情。只有领悟到它,才能从沉沦到本真,发挥潜力达到这样的状态,让岁月不再白白流逝。
有知有行推广
最后我想讨论一点具体的恐惧的克服。
听众,包括我肯定很多都有投资理财,或者炒股的经历,我也相信很多理财的新手这样的行为:总是下意识的去盯每时每刻的涨跌,每天查很多次收益,或者由于市场的消息追涨杀跌,做出一些非理性行为。
还在蚂蚁工作的时候,我们同事通常会做一些行为金融学学习,通过心理学和金融学的视角去解释这样的非理性行为。但从海德格尔或克里希那穆提的视角来看,这样行为的背后大多是恐惧的情绪:我们恐惧我们的决策是错误的,恐惧市场没有映证我的判断,恐惧被家人或朋友说缺乏投资的能力,等等。
但这样的恐惧其实都可以通过有意识的认知去进行克服。在投资这样一个复杂系统,同时包含着大量自身与他人的决策,还关乎利益。本就是一个容易产生恐惧都场所。
所以这一期播客不仅是我自身的想法记录,还非常荣幸能够获得『有知有行』的赞助。有知有行App是一款我非常喜欢的产品,创始人孟岩也是我喜爱多年的产品人:
- 有知有行App是一款可以帮助你学习投资的App,它不推荐某只股票,也不刺激赚钱焦虑
- 它会真诚地提供优质信息,从基本知识出发,把投资的底层逻辑说清楚
- 同时,我自己看完了有知有行的『投资第一课』,对我帮助很大,我也也推荐你从投资第一课开始
希望至少在投资这件事情上,通过有知有行,能够切实的帮助到你,克服恐惧的情绪,做好理性的决策。
另外,孟岩还有一档播客叫『无人知晓』,内容包含投资、创业和人生,也推荐感兴趣的朋友去听一听,我会在shownotes中给出相关链接,希望大家喜欢,我们下期再见。
参考
- 《存在与时间》海德格尔
- 《维特根斯坦传》瑞·蒙克
- 《生命之书》克里希那穆提
- 配乐:Hades – House of Hades